● 產生耐受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,上網會產生耐受性。最初,孩子可能玩10分鐘就滿足了,之后卻需要越來越長的時間時,說明他可能已經對上網成癮。 ● 對其他事情喪失興趣 如果一個孩子過去很喜歡踢足球、與小伙伴們一起玩或者喜歡爬樹,現在卻對諸如此類的事情喪失興趣,而只喜歡花上幾個小時玩上網,說明他可能已經對上網成癮。 ● 控制力下降 成癮者通?刂屏ο陆。如果父母強行不讓他們玩上網,他們可能會有一些不良表現,但不一定是成癮表現。 ● 撒謊 撒謊稱自己沒玩上網,偷偷將上網帶進臥室或者在其他隱秘的地方玩,又或者通過欺瞞家人的方式讓自己多玩一會上網,所有這些都是成癮表現。 ● 回避負面情緒 成癮者往往借助藥物或者某種活動和行為避免自己出現負面情緒。玩上網的孩子如果回避悲痛、壓力或者負面情緒可能是成癮的一種表現。例如,如果你的孩子在和人打架或者和父母爭吵之后便玩上網,說明他可能在用這種方式應對負面情緒。 ● 成績下降,失去朋友 失去重要朋友和學習成績下降也是成癮的表現。如果過度沉湎于上網,孩子的人際關系可能出現問題,失去朋友,同時學習成績也會下降。上網成癮的孩子會將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。 家長應避免給青少年過多的壓力和關注,注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,多表揚孩子,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現實生活的成就感。 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,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,將注意力從網絡虛擬世界轉向真實世界。 成癮是一種逃避和替代行為,但發生的源點不在外界,而在自身,包括興趣狹窄;性格不良,缺乏自我控制力的培養;逃避壓力等。 

建議家長們多多關注親子關系,小學階段要關注行為習慣的改變,加強自控力的培養,評估孩子的心理類型,擴展學習類型,重視體力之苦的訓練。 
易沉迷網絡游戲的孩子,多數是缺乏溫情教養方式的孩子;不會應對壓力的孩子;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和自我認同度低的孩子。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缺席,每天花點兒時間和孩子聊天,了解孩子的業余時間,了解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做家務,理智地支持孩子上網。 建議: ①家長把電腦放在客廳; ②讓孩子有3-5個好朋友; ③給孩子一個具體的目標,把大目標化成小目標; ④給孩子的手機功能越簡單越好; ⑤盡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網; ⑥培養一兩項家庭的共同運動; ⑦幫孩子培養一兩種愛好或特長。 建議家長們成為"三好家長","好關系、好方法、好榜樣"。和孩子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,用傾聽的方法解決爭端,首先從自己做起,有節制地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,做孩子的好榜樣。讓小朋友們自己反思與網絡的關系,自己合理安排時間。 孩子們提出玩游戲一定會影響學習、生活嗎? 注意: ①我們要學會的是合理控制時間,而不是徹底放棄網絡。 ②游戲并非一無是處,合理使用可以緩解精神,消除勞累,關鍵是不要讓打游戲者產生依賴和成癮行為。 ③孩子玩游戲,必須在家長可控的范圍內。無論是手機、網絡還是游戲機,不能讓孩子輕易、隨時獲得,要由家長來管控。 沉迷網絡從而產生一些不良后果的,多是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階段的孩子。鍛煉孩子的自主性,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,都應該積極補上這一課。 比如給孩子一些機會,讓他們從小選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,做錯了自己承擔后果,做對了自己承擔喜悅。如果家長和教師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,他們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,更容易偏向網絡,因為在那里,他們是可以完全做主的。 同時對于家長來說,要給予孩子規范使用網絡的節奏感,比如每天賦予他們固定的時間去瀏覽網絡,對于他們瀏覽的內容給予引導等,讓他們早日形成自己規劃生活的能力。 |